【T.Dining Week 2017 上篇】
Hong Kong Tatler華麗策劃,T.Dining帶路的香港貪吃行程

Hong Kong Tatler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奢華時尚媒體,其飲食單位「T.Dining」策劃的媒體參訪團,高大上是不在話下。我們被安排住進香格里拉旗下的「香港嘉里酒店」(Kerry Hotel Hong Kong),展開美食佳酩無縫接軌的三天行程,認識了許多有才之人,也見識了香港多國薈萃、高端頂尖的餐飲業界實況。

最終高潮是「T.Dining Best Restaurants Awards」,頒獎典禮設於香港嘉里酒店的大型宴會廳。我聽著司儀字正腔圓的英語,看著舞台上黃、黑、白的各色臉孔,閃光燈與水晶燈明滅閃爍,我的腦海掠過一個念頭:

「台灣比不過人家的高大上,就不要跟人家比高大上。」

但還是要理解別人怎麼做到高大上的。

T. Dining Week 2017

Hong Kong Tatler自1984年起發行「Best Restaurants  Guide」,至今已有三十五個年頭,今年重新定位為「T. Dining Best Restaurants」,鎖定熱衷飲食的品味人士,換上年輕有活力的風貌,並且首度在頒獎典禮前夕舉辦一系列餐飲活動,是為「T. Dining Week 2017」。

在T. Dining Week,不僅有Mott 32、Little Bao、Okra、Tate Dining Room & Bar、Belon、海景軒等餐廳排列組合的「點心二重奏」(#DimSumDuets),也有The Old Man、Employees Only、Dr Fern's Gin Parlour,、Red Sugar等酒吧捉對廝殺的「調酒師之戰」(Battle of the Bartenders),還請來「全隻動物」(nose to tail)教父Fergus Henderson上一堂分切全豬的課。

針對海外媒體,T.Dining 穿插了其他參訪行程,又可印證香港國際化的人才庫,以及競爭激烈的餐飲生態,我很榮幸得以參與其中。

香港嘉里酒店簡約舒適的房間。今年四月才開幕的香港嘉里酒店位處黃埔,乃香格里拉集團與香港政府合作的開發案,期許帶動周邊社區的發展。

我的T.Dining袋,裡頭裝著我的行程表。現在是我的日常愛用袋。

首日在香港嘉里酒店「紅糖」餐廳的歡迎午宴。

香港嘉里酒店的後門就是紅勘碼頭,我們搭船過海,沒多久就到中環。

T.Dining Week其中一個活動:Battle of the Bar Tenders,在嘉里酒店的Red Sugar酒吧登場。

Roselle by Agung Prabowo(The Old Man,今年奪得T.Dining最佳雞尾酒獎)。Red Sugar的露天空間很讚!

烈酒品嚐課程 by Victoria Chow @The Woods Annex

關於品酒,一般人通常聯想到葡萄酒與其附隨的高端形象,琴酒、龍舌蘭酒、蘭姆酒等烈酒似乎屬於喧嘩繽紛的雞尾酒世界。真是如此嗎?Victoria Chow首先投反對票,她身為香港工藝調酒的其中一位推手,心心念念著烈酒的教育推廣,在創辦「The Woods」雞尾酒吧及「Kwoon by The Woods」罐裝調酒後,新近開設「The Woods Annex」,乃一可容納八人的預約制品嚐空間, 賓客可打造自己的品嚐課程,或參加名師主持的工作坊。烈酒也是值得精研的一門學問!

Victoria Chow在此收藏了超過三百款來自世界各地的烈酒,帶我們品味了其中的G’Vine 琴酒、No. 209 卡本內蘇維翁木桶陳年琴酒、Tequila Ocho 2013年單一產區100%龍舌蘭製成的龍舌蘭酒、Bozcal梅斯卡爾酒(Mezcal)、Zacapa蘭姆酒、High West Campfire威士忌,辛辣口感與燒灼酒精讓我難以招架,仍然學到了一些知識。例如,龍舌蘭酒是梅斯卡爾酒的一種,二者都以龍舌蘭製成,只是產區不同,製法也有區別:龍舌蘭酒必須使用藍色龍舌蘭(blue agave),且直接以蒸餾方式製成;梅斯卡爾酒傳統上則必須先用土窯燒烤龍舌蘭,再蒸餾。選購龍舌蘭酒,請認明100%藍色龍舌蘭所製者,另一種「Tequila Mixto」依法只須含有51%的龍舌蘭,其餘49%是焦糖色素與糖漿喔。

The Woods Annex的精選藏酒,宛如圖書館。

Victoria Chow(右)與T.Dining總編Charmaine Mok(左)。

The Woods Annex隱身在Kwoon by the Woods後側,Kwoon by the Woods是香港第一個罐裝調酒品牌。

點心二重奏最終章 #DimSumDuets: The Finale

這是一場東方結合西方、傳統攜手創新的點心派對,集結六間香港知名餐廳的主廚: Vicky Lau(Tate Dining Room & Bar)、Max Levy(Okra)、Daniel Calvert(Belon)、李文星(Mott 32)、梁輝雄 (海景軒)、May Chow(Little Bao,May海外出差中故未到場) ,以及瑞士廚具廠商V-ZUG本身的主廚Roman Wuthrich、Yin Chiu,推出十二道點心,原以為一小口的份量不會滿足,沒想到滿腹而歸!而且其中不少亮點,如伊比利火腿芋頭酥、大閘蟹春捲、豆苗千層面、鴨肉栗子包,好玩又好吃。

懷舊的點心卡,點菜要蓋章!

Vicky Lau(Tate Dining Room & Bar)

Taro and Iberico Ham Bechamel Puff by Vicky Lau

Deep-fried Toast Roll with Hairy Crab Roe by 梁輝雄

BBQ Unagi Puffs with Foie Gras

Dau Miu Lasagne with Preserved Perigord Truffle Sauce by Daniel Calvert

謝謝大家!

食尚人士的午餐聚會 Tastemaker Lunch by Sook & Teakha

走進柴灣的一棟工業大樓,搭乘偌大的貨梯緩緩上升,通過晦暗的長廊,在盡頭有滿室美好。這是「Sook Studio」,律師轉任食尚人士的Mina Park的住家兼工作室,T.Dining邀請Mina Park攜手「Teakha」創辦人Nana Chan,擺出了美感爆表的韓國素食饗宴與茶席。

怎能叫人不狂按快門?Sook Studio的一景一物,每處角落每幅構圖,都在強烈散發美感,開放通透的空間、敞亮明媚的自然光,為姿態殊異的物件提供絕佳背景,那是花藝與家具與餐具的天作之和,Mina Park的品味好得讓人咋舌。而她先前是一位投資銀行律師!

現在似乎流行放棄法律轉行飲食,除了Mina Park,Nana Chan原本也是律師,連同我本人,在場竟有三位熱愛美食的法律逃兵!Nana Chan的故事我在六年前就寫過,Mina Park的人生歷練也趣味盎然。

左至右:Nana Chan、Mina Park、Charmaine Mok

Mina Park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出生,因父親的工作之故在北美多處居住過,也曾待過南法與倫敦,後因律師工作讓她在2010年落腳香港。她的母親(暱稱就是Sook)深諳宴客之道,Mina Park也有樣學樣,喜歡以美食美器招待朋友,朋友鼓勵她往飲食界發展,她就利用律師工作的閒暇時間,先是在Nana Chan的邀請下主持泡菜講習會,後又順著朋友起鬨報名PMQ Night Market,擺起泡菜塔可的攤位,竟然大受好評,自此開啟她四處客座、聯手名廚、將自宅改做私廚的飲食工作者生涯,成為香港飲食界的當紅寵兒!而她直到2016年10月才辭去律師工作,這樣瘋狂兼職的日子,她過了三年,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Mina Park喜愛韓國的寺廟料理,曾向《主廚的餐桌》(Chef’s Table)中的靜觀師太(Jeong Kwan)學習烹飪,這天她端出一道又一道滋味飽滿、色彩繽紛的韓式素食料理,搭配Nana Chan準備的冷泡蘭花香鐵觀音、貢眉白茶、日本玉露茶與台灣木柵紅茶。我喜歡一道海菜煎餃,以昆布、韓國海菜、日本海苔做餡,瑞士甜菜與菠菜增添口感,鮮奶油與蛋賦予黏稠度,味道意外地濃郁。以橡實製成的「橡實涼粉」(acron jelly,韓文為dotori-muk),質地很像比較彈脆的年糕,與蔬菜同炒,相當涮嘴。

辛香暖胃的胡蘿蔔濃湯

海菜煎餃

橡實涼粉

炸香菇

Nana Chan現場泡茶



我們拜訪的這天,正值Mina Park搬家前夕,她將為Sook Studio另覓新址,也會花更多時間在韓國,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韓國開設自己的餐廳。非常期待她將施展的美感魔法!

接著讀:T.Dining Week 2017 下篇】國際化的香港,有無本土餐飲發展的空間?

December 11, 2017

Hong Kong Tatler

-

T.Dining

-

Hong Kong

-

香港

-

香港美食

延伸閱讀
Liz 成立全新美食平台 「Taster 美食加」
Liz 遊義大利|羅馬必吃!迷人的年輕小館 Santo Palato
2018年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畢爾包,以及北西班牙美食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