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implode(): Invalid arguments passed in /var/www/html/article_inner.php on line 69
台北西式小館專題:塞子小酒館 /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台北西式小館專題:塞子小酒館

塞子小酒館(Le Bouchon Aux Vins)是本專題最後一間受訪的餐廳,而我很高興能在最後,又遇見一位得以侃侃而談的餐飲人。

他是陳柏翰,朋友叫他 Raven,他手下的廚師與外場則喚他作 Chef。他還有一隻鬥牛犬,在採訪當天跳上跳下,冷不防地竄到我身後,一副以逗人為樂的模樣。

但我依然專注地聽 Raven 說話。

「我選擇法國料理」

Raven 看起來年紀不大,在餐飲業卻已有超過十五年的資歷。說起與廚藝的淵源,Raven 稱是受家裡的影響,因為母親喜歡在家宴客,手藝了得,他也從小就在廚房裡幫忙,耳濡目染之下,便對烹飪產生興趣。不過,在求學過程中他從未就讀餐飲學校,為了熟悉餐飲工作,Raven 在學生時代就半工半讀,在餐廳學習「台式西餐」,直到大學畢業後,他決定好好鑽研一個專門菜系,才選擇了法國料理,並遠赴英國藍帶廚藝學院學藝。

為何選擇法國料理?

「我當初是在義菜與法菜之間做選擇,而我認為義菜相對簡單,做工沒有法菜精細,所以想先學難的,簡單的就比較容易上手,就決定專攻法菜。此外,我當時觀察台灣餐飲市場,發現義菜在台灣大眾眼裡就是義大利麵、燉飯,其他義式料理在台灣的接受度可能比較低,對於一位廚師而言,能做的變化比較少,因此也促使我選擇法菜。」

自英國藍帶廚藝學院返台後,Raven 由北至南待過很多餐廳,有名的不有名的,都會的鄉野的,他都有工作經驗,直到三年前才獨立開了自己的第一間店「鬥牛犬」。然因與股東理念不合,Raven 離開了鬥牛犬餐廳,另行開設了目前的塞子小酒館。

提到自己開店的理念,Raven 認為法菜不能只做 fine dining(高級料理)。

「自己開餐廳的話,只做 fine dining 的可行度低、困難度高,因為 fine dining 人事成本高,食材要用得好,裝潢與服務都要高標準,假如是大型餐飲集團或有金主出資,這種事情比較簡單,但自己出來做的話,剛開始是不可能。再加上,當時我做 fine dining 也做膩了,在以前我那個時代,乳鴿、布列司雞等食材還是可以進口的,可是扣掉那些修除的、耗損的部份,餐廳給客人吃到的東西其實沒有那個價值,不夠實在,所以我覺得我做膩了。」

「我大概每兩年會固定去歐洲,找些小館子來吃,我覺得一般法國人也不大會去高級餐廳吃飯,他們就去一般的小館子,它的單價、菜色、用料,與台灣一般的法國餐廳差距很大。台灣的法菜都是走日系或偏米其林那套,一般媒體談法菜也擺脫不了這種東西,太細緻了,所以我覺得滿無聊的。」

法國菜不是只有米其林

也因此,Raven 希望塞子小酒館能擺脫台灣人對於法國餐廳的刻板印象。

「我想開比較樸實的法國餐廳,而且偏向產區菜、鄉村菜,因為我覺得在台灣做傳統法菜的人本來就不多,鑽研各產區的菜系更少,所以我想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翻開塞子的菜單,你會看到菜名前往往冠上了地名,杜爾熟肉醬、里昂沙拉、勃根地蒜味田雞腿、科西嘉島風燉羊膝,血緣身分清清楚楚,這不是一間籠統泛稱法式風格的餐廳。

「這些菜跟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Raven 繼續解釋,以杜爾熟肉醬(Rillettes de Tours)為例,杜爾(Tours)位於法國中部,當地食用大量豬肉,有很多豬肉製品如香腸及熟肉醬(Rillettes),不同於其他熟肉醬可能會另外添加鵝肉,杜爾熟肉醬純用豬肉及豬油製作,抹在法國棍子麵包上吃,肉香滿盈。

(圖說:杜爾熟肉醬)

勃根地蒜味田雞腿(Cuisses de grenouille)則是我相當喜愛的一道料理。勃根地(Burgundy)是美酒美食之鄉,其田雞頗負盛名,做法離不開奶油、蒜頭與平葉巴西利,塞子的田雞腿則裹了麵衣油炸,酥脆外層透出蒜香,十分迷人。

(圖說:勃根地蒜味田雞腿)

科西嘉島風燉羊膝(Souris d’agneau aux olives et à la pancetta)也有來頭。科西嘉島(Corse)對於法國本土東南方,料理運用大量橄欖與蘑菇,這道燉羊膝在科西嘉島用的其實是羊肩,但Raven因顧及台灣口味而改為羊膝,不過橄欖與蘑菇二元素仍在,並加入培根,以紅酒及番茄燉煮,滋味醇厚,相當舒心。

(圖說:科西嘉風燉羊膝)

供應樸實道地的法國鄉村菜,是塞子所欲體現的小館精神。然而,什麼是小館(bistro)?Raven 認為這是台灣餐飲市場目前需要釐清的問題。

「我覺得 bistro 這個名詞被濫用了。基本上它應該是一個可以讓大家輕鬆吃飯、聊天、喝酒的地方,提供的菜一般是普通的,也會有精緻一點的,但不是很 fine dining 的菜色,我在法國看到的 bistro 大部分都是這樣,客滿率也很高,只要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幾乎都是滿的。可是在台灣,尤其是法菜 bistro,有的也許是法國人開的,有的也許是出身名廚餐廳的,他們說自己是 bistro,但賣的東西單價都比較高,可能一個人就要1500-2000,然後料理偏向 fine dining,這會讓一般消費者誤解 bistro 的意義,誤以為法菜就一定要這種樣子。」

有鑑於此,Raven 不用「bistro」一詞,而稱自己的餐廳是「bouchon」。Bouchon 意指法國里昂當地的小館,亦可泛稱小館,而 bouchon 另有「塞子」之意,這便是「塞子小酒館」的名稱由來。

所以,在塞子吃飯,請別正襟危坐。法國餐廳不是只有氣氛肅穆且份量稀少的那種,也有隨興自在又能填飽肚子的這種,塞子就屬後者。

但也別因為簡單,就瞧不起小館。

「某個部落客覺得我們只是賣鄉村菜,為什麼賣這個價位?這就要推到一般人對鄉村菜的理解是什麼。鄉村菜就一定沒有價值嗎?比如說 pot au feu,就是很簡單的水煮豬肉跟蔬菜,那部落客說這是媽媽在家都會做的菜,但是,第一,在台灣的餐廳沒有人要做這道菜,因為它很普通,普通到沒有人要做;第二,你知道我用的豬肉是什麼豬嗎?你知道我燉這個豬需要多少時間嗎?很多人會用廉價的方式來看待鄉村菜,他們覺得這沒有高級食材,也沒有很漂亮的泡泡或花花草草,但他們沒有想到這些東西背後要花多少工夫。」

中間餐館、Fine Dining 與廚師的養成

塞子以及其他本次受訪的店家,都可被歸類為西餐市場的「中間餐館」。所謂中間,包含價位、料理、風格等,其設定並非高不可攀,亦非粗製濫造;餐點雖然未達精緻,但依舊具備水準,且製作工夫毫不馬虎。

消費者是否能認同中間餐館的定位,而不強加逾越中間定位的期待於這些餐館之上,不論是往上比或往下比?

而中間餐館能否蓬勃發展,在 Raven 看來,也關涉台灣整個西餐市場的健全程度。在前一篇專訪已提及,台灣在國際飲食評鑑上的能見度偏低,與一些鄰近亞洲地區如香港、上海、日本、新加坡相比,台灣的西餐市場也遜色好幾籌,探究其原因,也許中間的西式餐廳不夠堅實,是一大癥結。

「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有很多外國人,而且有很多外國廚師,比如說上海,外國廚師不全是做 fine dining,也有很多 bistro 的東西,在 bistro 就比較容易接受到基本的訓練、一般家常的法菜訓練,反觀台灣,有外國人的餐廳基本上都是 fine dining,要不然就是外國的素人自己出來開業,過猶不及,無論有無受過正規廚務訓練的人都只想著 fine dining 的型式,或被人家請做行政主廚、副主廚。在台灣,廚師想受訓,但不願去小店或素人開的店;去大店卻只能當個螺絲,學不到什麼東西。」

這番話恐怕與我們一般的認知有所不同。在我們的想像裡,到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或 S.T.A.Y. 等進駐台灣的國際高級餐飲連鎖品牌工作,應能接受高人一等的磨練,但 Raven 認為,由於這些大餐廳分工太細,基層廚師能學習的技能有限,反而不如到小館接受全方位的訓練。

「Fine dining 或大飯店都有個缺點,就是他們人多、分工細,所以沒辦法同時操作很多東西。我們餐飲業有所謂文市跟武市,文市就是慢慢來,武市就是一來就十幾個客人,一出餐就七、八十客,而小館的性質偏向武市,如果沒有經過武市的洗禮,直接從文市出來開店,欠缺精準又快速的出餐能力,就容易出亂子。」

Raven 也認為,台灣餐飲學校培育人才的方式是有問題的。「學校只是培養機器出來,幾間知名學校出來的學生,大部分態度跟觀念都有問題,眼高手低。教授跟老師不是從業界出來的,就算是從業界出來的,他也已經脫離業界太久了,當你已經在一個地方安逸太久了,就沒有競爭力,他教出來的學生也就八九不離十。」

那麼,如果本專題所觀察到的西式小館潮流繼續壯大,是否能填補目前餐飲市場中間餐館的空缺,進而強化人才培育,甚至促進 fine dining 的發展?

Raven 首先認可這波西式小館潮流確實存在,且樂見其成,但質疑這些館子是否抓住了小館精髓。「能出來開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業主出錢請師傅,另一種是師傅跟別人合夥開店,很少師傅完全獨資。業主出資一定會想做自己想要的方向,相對地可能會讓這個館子調性跑掉;再者,聘請的師傅可能因經驗不足,他的菜路會與經營者的理念不同,例如最近有間火紅的義式小館,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加上現今業界無節制的膨脹開店,必定導致市場與人才的供需失衡,這就是台灣的一窩蜂。」

其次,他也懷疑這波西式小館是否能補足中間餐館的基礎,並進而帶動 fine dining 的發展。首先,他認為年輕餐飲人流動率太高,很少人願意被一間餐廳乖乖綁著,除非像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這塊金字招牌,令他們願意忍耐,否則在小館,年輕人一旦吃不了苦就會馬上離開。另一個更迫切的問題是,台灣餐飲市場留不住人才。

「中間區塊的人才基本上都想去國外工作。我聽過目前檯面上炙手可熱的幾位廚師,在連鎖的國際餐廳工作,當他離開後,腦子裡已經全部都是 fine dining,長期只接觸這些東西的下場,將導致無法做小館菜色與價位的後果。當台灣兩間國餐飲系統都待過了,還能去哪裡?只能往國外發展,因此有想法或有實力的,都不想待在國內,因為台灣沒有地方容得下他。」

至於西式 fine dining,Raven 認為這塊市場始終難以茁壯。一方面是經濟能力問題,能負擔此種花費者畢竟佔少數;另一方面是文化差異問題,就算具備高消費能力,一般台灣人可能還是優先選擇中菜或日菜。

綜合以上因素,台灣要能在著重西式 fine dining 的國際飲食評鑑上發光發熱,恐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我有些廚子朋友在 fine dining 體系,由於人員眾多,因此大部分都是中下階層,副領班、commis、廚助,每天只做著制式的工作,因為不被允許,便會喪失持續思考的習慣,之後拿著履歷跳槽,換取高一點的薪水或職階。這是為什麼台灣這幾年來雖然有國際餐飲進來,卻拿不到評鑑,因為想認真做事的人很少,就算自己出來開店,也只想做那個形,但無法做到意。對於評鑑委員而言, 西餐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食物,我們覺得是創意的組合,他們或許認為是天馬行空。沒有辦法了解自己菜中的意涵,如何能吸引那些評鑑的人?」

「elBulli 也是做了多年的加泰隆尼亞菜,才頓悟到分子料理;法國早期的三星主廚也是由傳統菜起家的。但台灣有誰會願意由一般的台式西餐,進階到高級菜餚,再透過自修來作融合、發明,幾乎都只想做表面的浮誇;所以要拼評鑑,還是慢慢等吧。」

培育人才與廚房管理

那麼,塞子作為一間中間餐館,Raven 本身的廚藝資歷也相當完整,他是否想培育自己的人才呢?

「想,但問題是對方有沒有辦法承受這種折磨。我非常嚴格,但對事不對人,我要求速度、效率、紀律,很多人就會受不了而離開。我覺得有義務培育人才,從我這裡離開,你的能力就必須比別人強,不然請別說待過我這兒,出去後也比較有競爭力,對整個餐飲業也是好的。我希望我帶的人像樹狀圖一樣,慢慢影響餐飲市場,但我光訓練兩個人就得花很多的心力,也許能培養、也許不能培養,所以我現在看很淡。」

想在Raven 的廚房工作,就得接受軍事化管理。Raven 認為,廚房就像部隊,上令下從是必需,摔東西、丟東西、罵髒話也是家常便飯。所謂人性化管理、活潑的工作環境以激發員工創意,Raven 表示這在廚房裡是行不通的。

「在廚房裡,處理程序、時間、功法就是固定的,那如果你不聽從主管,自我意識過強,就無法達到廚房工作該有的精準度,出了錯,也是上面的人扛。創意只有最上層的人才能運用。但這跟要你做機器人是不一樣的,你必須讓下面的人了解為什麼規定這麼做,其中的意義跟後面會引發什麼問題,都要知道。如果你不告訴他原因,他就會覺得自己像機器,最終便會離開。」

但塞子採用開放式廚房,Raven 難道不怕火爆場面在顧客面前實況轉播?

「其實不會,之前外場員工也曾詢問過我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大聲,但真正的廚房就像地獄廚房一樣,我會很大聲地斥責或飆髒話,因為這就是廚房的實況,不如大家在螢光幕上看到的如此優雅。我做開放式廚房就是要讓客人知道廚房是什麼樣子,遇到可以聊的客人就聊一下,像居酒屋一樣,我也可以隨時掌握客人吃飯的進度,同時訓練我的人,不管是不是在開放式廚房,你應該要有的態度是什麼;因為在開放式廚房你就得注意隨時有人在看你,但在封閉式廚房態度就會容易懶散,因此開放式廚房可以讓他們注意態度跟衣著、行為。如果客人覺得我太兇,可以選擇不要來,畢竟,高標準的要求,是對每一位顧客最基本的尊重。」

一間店就夠了

最後,我問 Raven 開店的目標。

「就繼續做,做更多沒有人做的法菜,讓大家知道法菜不是只有高級食材與精工雕琢,其實還有很多故事性。我希望能繼續傳遞冷門的東西讓大家瞭解。」

會想開分店嗎?

「我不想開另一間店。可以把這間餐廳擴大,但不會開另一間店,因為沒有人監督。我一定要親自在場,就算我的副手可以完全 cover 我,我還是幾乎每天都在現場。」

但國外很多名廚不是一直開分店?

「這就是廚師的養成了,名廚的關鍵副手都跟他至少十年,但在台灣一個副手能跟你二、三年算很罕見。要真心認同一位主廚,需要很長的時間,願意心甘情願留下來當你的副手是很難得的事情。」

專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目前講求一心多用的生活步調下,顯得莊重自珍。Raven 不過就是想專注地把一間餐廳開好。

希望十年後、二十年後,塞子小酒館還是穩穩地,燈火通明。

塞子小酒館 Le Bouchon Aux Vins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嘉興街129號
電話:(02)2732-9987

企劃、採訪、撰稿:Liz(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攝影:潘怡帆(人像)、兄弟項(菜色)

本文同步發表於BIOS Monthly

April 25, 2013

延伸閱讀
Liz 成立全新美食平台 「Taster 美食加」
Liz 遊義大利|羅馬必吃!迷人的年輕小館 Santo Palato
2018年世界五十最佳餐廳@畢爾包,以及北西班牙美食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