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我不是很喜歡美國。
我看不慣美國自居世界警察的傲慢態度,搞不懂為何他們要將一切事物妝點得浮誇張揚。他們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高聲問好,把「酷」(cool)、「棒呆了」(awesome)掛在嘴邊,但其實他們從不真心在乎你的死活。他們喜歡把不能食用的物體做成糕點,汽車飛機大樓恐龍鯊魚胸罩,噁心當有趣;又喜歡把理應美味的食物弄得不能下嚥,漢堡披薩炸雞烤肉汽水冰淇淋,巨無霸得沒道理。美國還沒被恐怖分子擊倒,就先在滿漲的油脂與糖分中溺斃,連傑米奧利佛都拯救不了這肥胖的王國(註)。
不過,即使是如此讓我無法打從心底喜愛的美國,她所能提供的飲食體驗,仍然精彩豐富得令我擊掌叫好。畢竟,美國集中了世界多數資源,其餐飲相關行業也因擁有人才、資力、物產等優勢而蓬勃發展。欲論精緻餐飲(fine dining),美國不乏米其林星星或世界前五十餐廳;要談庶民小吃,各地種族融合薈萃亦使其飲食面貌多元複雜。而在此二極端之間,尚有無數無法一概類型化的餐館食肆,熱鬧非凡。
2012年8月底,我在美國進行了為期兩週的旅行,從東岸的紐約、波士頓/ 劍橋市一路吃到西岸的舊金山,有華美大餐也有路邊小食,不僅吃得盡興開心,也累積許多寫作素材,如今我要將值得記錄者整理成篇,與各位分享。
以下是本次吃食記錄的預告,讓各位讀者可以搶先目睹接下來將陸續公開的內容。在各位心癢難耐的同時,可別流太多口水。
這裡不是荒山野嶺,但這裡有比荒山野嶺更加危險的水泥叢林。
這裡是紐約。
她是人們渴望實現美國夢的地方,她是殺戮戰場,她是適者生存敗者淘汰的最佳範例。競爭鋪天蓋地,也因此造就了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刺激最精采的餐飲市場。
來到紐約,絕不能錯過登上世界舞台的頂級餐飲。本次我造訪了甫於2012年紐約米其林指南奪得三星、尚屬當紅炸子雞的「Eleven Madison Park」,以及向來以精緻大氣聞名、Thomas Keller在東岸的旗艦店「Per Se」,二者讓我見識到美國的fine dining水準,著實大開眼界。
頂級大餐不能天天吃,一些中價位但料理依然上乘的餐館是在紐約用餐的好去處,也是紐約餐飲的強項。已成紐約地標餐廳、餐飲大亨Danny Meyer的起點「Union Square Cafe」,同屬Danny Meyer旗下餐廳、獲米其林一星的「Gramercy Tavern」,以及與Eleven Madison Park屬關係企業、甫開幕即造成轟動的「The NoMad Restaurant」,都在我本次紐約行的餐廳名單上。
美國是「民族大熔爐」,紐約更是如此,在紐約有許多「異國飲食」,我這次吃的柬埔寨三明治「Num Pang」,以及以活海鮮聞名的韓式火鍋「Sik Gaek 食客」,都是台灣吃不到的異國滋味。
Num Pang
在紐約,我也沒錯過甜食。深受東亞顧客喜愛、以千層蛋糕聞名的「Lady M」,與形如花朵般美麗的義大利冰淇淋「Amorino」,是滿足飯後甜點慾望的所在。
對飲食愛好者而言,到異地旅行,不可錯過當地市集。這次在紐約,我遊逛了在平日也開張的聯合廣場農夫市集,以及義大利高檔食材百貨「Eataly」,比在第五大道血拼還開心。
稱此處為第二個家不免太過煽情,但我對這個城市確實有如家一般的情感。
我曾在哈佛大學就讀法律碩士,因此在波士頓生活了一年。更精確來說,是生活在劍橋市(Cambridge),她與波士頓僅隔著一條查爾斯河,被囊括於大波士頓地區之中,我雖也常過河至波士頓晃盪,然我最熟悉也最自在的生活範圍仍是劍橋市,且以我所居住的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為中心。本次重遊舊地,一方面再度感念劍橋市之美麗可人(實在比紐約可愛多了),二方面更極力追尋過往求學時常吃的滋味,一邊回味、一邊追憶,對照此時此刻與彼時彼刻的心境,這才發覺歲月走了多遠。
Le's
於是,食物是重溫舊夢的最佳媒介。以前,想念亞洲味道的時候,我便會到「Le’s」吃一碗越南河粉;想吃油膩罪惡的美式食物時,便去「Mr. Bartley’s Burger Cottage」大啖漢堡洋蔥圈;與好友相聚想吃點好料,則往「Cambridge 1」去享用時髦披薩。波士頓的冬天嚴寒刺骨,「LA Burdick Chocolate」的一杯熱巧克力是生活的小確幸;但不論寒風多麼無情,我們仍執著於「Berryline」的優格冰淇淋或「J.P. Licks」的冰淇淋,那是無關四季的美味甜品。若想坐下好好吃份法式甜點,「Finale」是不二選擇,你知道對於學生而言這已是奢華的享受。
在劍橋市的回憶太多,令我流連忘返,而只留了一個中午給波士頓,但這個中午卻讓我懊悔當時為何沒多來這裡幾次。令我懊悔的是「Neptune Oyster」,這間在波士頓大名鼎鼎的海鮮餐館,當哈佛學生時沒來這裡吃飯,本次初訪,為其海鮮拼盤與龍蝦三明治(lobster roll)驚豔不已,實在是太好吃了!以前只要坐幾站地鐵便可到達,現在可得飛過半個地球才能吃到,Neptune Oyster是我在波士頓的新發現,也是遺憾。
最後,有關市集,我來到Julia Child生前最喜歡的一間小超市「Savenor’s」,裡頭販賣諸多稀有食材,也有現點現做的老饕三明治,這也成了我的其中一頓午餐。
知名旅遊指南《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稱哈佛所在的郵遞區號「02138」為全美國最自由(liberal)的郵遞區號,這看在舊金山人眼裡實是笑話一樁。論自由、隨興與無拘無束,劍橋市怎能比得上舊金山呢?
事實上,舊金山是太自由了。走在街上冷不防就飄來一陣大麻味,坐上公車發現面容枯槁蒼白的滄桑人直盯著你瞧。你被告誡不要夜半前往某些區域,其實這地方連白天看起來都不太受控制。被嚇著了嗎?
然而舊金山完全不是一個兇惡的城市。她因自由自在而多元開放,因自由自在而兼容並蓄,無論好的壞的她都攤開來給你看,你能不珍惜這樣的真誠與寬容嗎?也因此,舊金山毋寧是歡愉的所在,步履蹣跚杵著拐杖的老翁會帶著笑容對你說聲「have a nice day」,你將相機對著人群不會引起走避反而擺起姿勢。舊金山不屑東岸城市的莊嚴肅穆,她總是一派輕鬆,等待你與她一同玩樂。
如此自由隨興的城市所孕育出的餐館,也是多元融合、不具典型。比方說「Mission Chinese Food」,揉合中式料理與美式食材,嶄新的滋味讓人大呼過癮;「Benu」也大玩混血手法,法式技術結合韓、日、中料理,組成獨樹一格的高檔tasting menu,主廚Corey Lee也因帶有The French Laudry及Thomas Keller的光環而備受矚目;「State Bird Provisions」是另一間無法用三言兩語定義的餐廳,港式飲茶的點心車形式+無國界無地域的小盤料理,讓我吃到最開心興奮的一餐。
舊金山也不乏深受當地人喜愛且大排長龍的名店,如以生蠔及其他海鮮著稱的「Swan Oyster Depot」,店外總有長長人龍,識途老馬懂得打電話叫外帶,我們這些觀光客還是得乖乖排隊;「Tartine Bakery」也是排起隊來天荒地老,但那香蕉奶油塔(Banana Cream Tart)可真是人間美味;「Roti Roti」則是另一處排隊名勝,僅於週四及週六在Ferry Building外營業的這間餐車,販賣無懈可擊的烤乳豬三明治(Porchetta Sandwich),酥脆的豬皮令我念念不忘;「Blue Bottle Coffee」則是舊金山人喝咖啡的地方,就算得排隊,還是不願屈就於星巴克。
若想嘗試更多異國風情,「The Slanted Door」供應摩登時尚的越南料理,「Aziza」是摘下米其林一星的摩洛哥餐廳。
這篇文章對各位讀者而言是預告,對我而言則是回顧,讓我再度確認自己到底吃了多少東西。有些我還沒囊括進來呢。
序幕已揭,好戲仍在後頭。
註: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曾在美國發起飲食革命,呼籲重視肥胖問題。詳情請見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