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很榮幸參加了黃婉玲老師的家宴。
黃婉玲老師傳承台菜不遺餘力,撰寫多本台菜著作並開辦料理教室,她襲自府城世家的氣度與手筆,每每讓我在拜讀她的作品時目瞪口呆,台菜真的不是只有小吃,也是有大菜的!這回初見她本人,立刻被她華貴煥發的氣勢給收服,珍珠短鍊搭上吹整得彎度漂亮的短髮十分好看,別上頭戴式麥克風更顯霸氣,滔滔不絕說古道今,熱情與感染力都像無時無刻接上電源一樣飽滿。
「走!我帶你們去走走!」在等待賓客抵達時,黃婉玲老師這麼跟我們說。我們從舉辦家宴的烹飪教室走出來,拐進旁邊小巷,別有外地人不知道的洞天。
「我像孔雀開屏一樣炫耀我的手藝!」黃婉玲老師用這句話來形容她辦家宴的喜悅心情。我們一眾座上賓真是太有口福,我過往只能藉由黃老師的著作想像那些難以取得的菜色,這次終於實際品嚐,真正體驗到阿舍宴客的手筆,以及外人難得一見的府城大戶人家飲食文化。好清雅雍容的滋味啊!與我們一般在台菜餐館吃到的味道不同,黃老師的手藝非常明朗輕盈,幾乎就是食材原本的味道加上基本的調味,素素淨淨卻雋永深長,一般餐館的烹飪相形之下就濁了,吃完會有凝滯的感覺留在腸胃裡。
「台菜就是要簡單,不能有自我意識。」黃婉玲老師耙梳家族食譜,尋訪總鋪師絕活,多年來的研究練就一身功夫,說、寫、實作樣樣精通,務必發揚台菜最原本的面貌。這一份家宴菜單,只是她一小部分心血:
「阿舍」是早年對有錢人家的稱呼,是從「舍人」一詞演變而來,舍人是古代官稱,宋朝以後稱顯貴弟子為舍人,閩南則冠以「阿」字,變成「阿舍」。
阿舍家聘用總鋪師,必以灌香腸來測試總鋪師的功力,宴席上也必出現香腸,從香腸的水準就能判斷當天菜色的走向。
阿舍家灌香腸,不加硝也不加亞硝酸鈉,全用新鮮天然食材,並且口味多端。黃婉玲老師這天準備了三款香腸-藥膳、五香、蒜苗,讓我們嚐嚐阿舍在香腸上的講究。藥膳香腸是黃老師家族的特殊口味,將中藥熬成很濃的濃縮液,用來調味香腸肉餡,嚼起來有深沈藥草香,後味回甘,相當可口。五香香腸是一般常見的口味,黃老師特地做來讓我們比較,比外面的不甜,吃得出肉的顆粒,但與藥膳及蒜苗口味一比就平淡了。蒜苗香腸是我三款中最喜歡的一款,蒜苗的嗆舌勁辣沒了,留存撲鼻芬芳,越嚼越有味道,非常涮嘴。
魯香肝也是以前阿舍家展現排場的經典菜色。早年豬肝是昂貴食材!一頭豬也才得一副豬肝,滷豬肝用的滷汁又必須特別調配,無法用來滷其他東西,因此魯香肝不是隨便吃得到的。做這道菜的重點是一定要用柴肝,不能用粉肝,粉肝是豬的脂肪肝,現也有攤販將柴肝灌水做成粉肝,造就那滑嫩爽脆的口感。但魯香肝的口感不是這樣,必須用柴肝,滷到徹底入味後,會呈現一粒一粒宛如稍硬黏土般的質地,很耐嚼,越嚼越有肝香與滷包香,是貌不驚人但很有滋味的一道小菜。
布袋雞因為電影《總鋪師》而聲名大噪,近幾年在一些台菜宴會上不時可看到這道菜,黃婉玲老師做的,是我吃過的布袋雞中最優雅細緻的版本。
高檔阿舍菜有一特點是「將食材互相套疊,將兩種不同的口味融於一道菜」,布袋雞就是其中一道經典菜色。上菜時,只見黃婉玲老師手執二支大杓,往雞身一拆,清燉雞頓時變紅燒羹!這正是布袋雞的奧妙,去骨去肉的雞身只剩一副皮囊,往其中塞滿大白菜、筍絲、豬肉絲、木耳絲、金針花、蝦仁等餡料,劃破雞皮,玄機曝光。
做布袋雞的訣竅在於雞不能大,大約一斤八兩,但雞皮要厚,餡料才撐得出飽滿的弧線。去骨也有學問,從脖子下刀,先把雞頭以下的脖子剪斷,再將手伸入脖子的切口一路往下分離皮與肉,到翅膀時用剪刀把雞翅與雞胸的連結剪斷,再一路往下,保留雞腿的肉但剪斷大腿和雞胸的關節,最後用針線縫補取出內臟的洞口。黃婉玲老師拆一隻雞只需要八分鐘!
布袋雞的美味在於另外澆淋的高湯芡汁與餡料的結合,絲絲縷縷的餡料鬆脆爽口,高湯芡汁酸甜和諧,讓人一口接一口。
古早沒有紅蟳蒸米糕(黃婉玲老師:「這是後來的發明。」),更沒有蒲燒鰻米糕(黃婉玲老師:「蒲燒鰻一點也不搭米糕!」),黃婉玲老師做的米糕,是用鹹蛋黃做點綴,因此名為「黃金蒸米糕」。
讓米糕口感變Q 的秘訣在於蒸好後撒一點水。米糕是用醬汁拌勻,醬汁裡加了甘草,自然甘甜且清爽不膩。
春節要有魚(餘),這道網中元寶魚不僅象徵好意頭,也再度運用阿舍菜套疊食材的手法。肚裡有乾坤!原來這條鱸魚的腹中塞有豆豉與絞肉的內餡,醬香及肉腴讓這條魚鮮美倍增,魚身外頭裹著豬油網,也增豐添潤。蒸魚最怕老,這條魚怎麼吃都鮮嫩嫩的呢!
「佛跳牆不應該放雞佛!」黃婉玲老師這句話打破了我們一般對佛跳牆的認知。佛跳牆原本不是台菜,而是福州菜,「真正的佛跳牆是要靠食材彼此撞擊、拉提產生味道」,黃婉玲老師用干貝、魷魚、大骨熬高湯,再於此湯中加入秘魯小鮑魚、芋頭、魚片、豬肚、鵪鶉蛋、豬腳、栗子、雞肉等材料,不能調味,靠蒸來融冶出材料本身的味道。吃之前要攪拌二下,第一下攪上層,第二下攪下層,才算萬事具備。
這湯,一入口有明顯的芋頭香,膠質黏唇,味道卻不厚重,而有自然清澈甘美,入喉通體舒暢,真是極品。
台菜有很多炸物,早年有一鍋油炸東西代表豐收。對於阿舍來說,有八寶丸才有宴,絞肉與魚漿加入荸薺、紅蘿蔔,裹上麵包屑(古早是用豬油網,但日本傳入麵包屑後,用麵包屑才高級)油炸,就是高級零嘴。
另有謂八寶丸也稱蝦棗,其實二者有所不同,雖然二種炸物的材料差不多,但蝦棗一定有加蝦仁,且蝦棗形狀如棗子,依大小分為一口棗、二口棗、三口棗,是品嚐的一種趣味。「蝦棗不能加香料,加了就作弊!」黃婉玲老師如此強調。我們當天吃的八寶丸與蝦棗,都有樸素家常、香酥回甘的好滋味,完全沒有必要加香料。
魯班鴨是消失七十年的手工菜,黃婉玲老師成功還原,滋味果然不凡!魯班鴨費工,耗時三天製作,必須去骨、醃、滷、蒸、炸,讓味道蝕刻進皮肉裡,而且可以三吃,一吃原味,二吃沾醬,三吃泡醬,那醬汁又是一絕!
魯班鴨不能用櫻桃鴨,因為太油,也不能用番鴨,因為太硬,只能用菜鴨。滷包是重點,香料要炒酒,所以滷包的內容由黃婉玲老師親手調配,其中有香桂。
魯班鴨可以三吃,卻往往等不到三吃就一掃而空!那天我們很幸運地三種味道都有嚐到,原味就好吃,加了醬汁更美味!醬汁是蒸鴨的汁,融合滷包與鴨身的精華,鮮醇芳美,搭襯鴨肉真是太好。
封肉是傳統辦桌大菜,又稱「大封」。依據《黃婉玲經典重現失傳的台菜譜》,大封必須是十八公分以上的正方形,重量至少要一斤半,先炸再滷。滷大封,必須用甘蔗鋪底才不會黏鍋,甘蔗必須用紅甘蔗,並與蒜頭、薑塊、冰糖、甘草粉、醬油滷製三、四個小時,再泡五、六個小時,才完成。問黃婉玲老師用什麼醬油,她說一定要用龜甲萬的甘醇醬油,完全不是黔貴罕見的醬油呢。
這封肉真好吃!鹹甜比例恰到好處,好香好入味,想要白飯卻不可得,因為「阿舍宴客不能出白飯跟青菜!」
「我寧願做佛跳牆也不要做菜尾湯!」黃婉玲老師沒有開玩笑,因為菜尾湯真的比較難做。菜尾湯是感恩的菜,早年辦桌需要借助左鄰右舍的幫忙,這道最後端出的菜色就讓好鄰居們拿回去享用,叫做「還菜尾」。既是最後,就是融合餐盤上剩下的菜與其他食材,每道料理本身必須出色,最後「結」菜尾時一樣一樣材料慢慢加,不斷調整味道,才能「結」出好滋味。
黃婉玲老師問我們,喜歡佛跳牆還是菜尾湯?老實說我還是偏好佛跳牆的清甜風味,菜尾湯則比我預期的美味,喜歡那由桶筍、烏醋集結而來的酸味,即便餐宴近尾聲,還是勾起食欲。
金絲蝦氣勢磅礡,一隻隻粗長壯碩的蝦扇狀排列,非常吸睛。所謂金絲其實是麵線,而且是日本麵線,早年日本麵線傳入台灣,台灣人吃不慣,因此研發出這道金絲蝦。好脆好香!一咬開就有熱燙燙的蒸氣冒出,蝦身裹著魚漿、蝦漿、蝦塊,味道比一般天婦羅炸蝦更鮮美甘甜,麵線作為麵衣非常香脆,完全無法抵擋這邪惡的油炸魅力。
有什麼菜好不可說?這是黃婉玲老師的家族趣聞,古早宴客宴到沒菜可出,臨時請總鋪師生出菜來,因為太羞赧了所以不好意思說是什麼菜,卻因為其好滋味而流傳下來,每次都說「去做那個啦」,那個就是這道不可說的菜-油條黃瓜拌甜麵醬!油條必須是老油條,又乾又脆,黃瓜解膩,甜麵醬則巧妙地賦予鮮鹹,若非已飽到肚撐,否則還真想多吃幾塊呢。
黃婉玲老師稱這道花開富貴為「最講究的台式甜品」,也是她的外曾祖母的嫁妝菜。不過是甜湯,有什麼稀奇?一嚐還真的與眾不同,不僅有非常漂亮、宛如冬瓜茶的香甜味,以及恰到好處、由龍眼乾釋出的微微酸味,白木耳、龍眼乾、花生等上乘食材品質,以及炒糖功夫的拿捏,都讓這道台式甜品不平凡。
炒糖是做糖水的關鍵,必須用小火慢炒,等到結晶時再加入水與糖拌炒。親身體會結晶的狀態非常重要,炒糖也因此是黃婉玲老師開設的烹飪課中難度高的一堂。
黃婉玲老師反覆強調「做台菜不能有自我意識」,她心心念念欲保存原味的台菜,不是將隨老師傅亡軼,就是深埋在家族記憶裡,她付出的心血及努力,的確非常珍貴且非常值得尊敬。但是,一個菜系若不能有自我意識,製作菜餚的人若無法發展個人哲學,這樣的菜系終將停滯且凋零。該如何著眼台菜的進步?然而現在談不到這麼遠,眼下迫切的工作的確是復舊,的確該確認我們是誰,這些細緻與講究應該要傳承下去,好菜不應該只有少數人能品嚐。就當做是空口說白話吧,我非常希望這些知識與技藝能夠有系統地被傳承下去,就像法國菜在十八、十九世紀被卡漢姆與艾司考菲法典化、制度化一樣,整理、歸納、定義、建立標準。
黃婉玲老師告訴我們,她將撰寫肉燥辭典(原來台菜有好幾十種肉燥!)。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完成台菜大辭典,將所有典故與食譜融於一身,那將是台灣飲食文化莫大的福報。